一、专业基本情况
物联网工程专业创办于2013年,2013年9月开始招生本科生,学制4年,授工学学士学位。本专业以“两层半”人才培养理念为核心,致力于培养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卓越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物联网工程人才。专业秉持“夯实基础、注重实践、强化创新、服务产业”的办学思路,全方位打造适应时代需求的专业人才。
本专业培养具备电子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信息领域宽广的专业知识,能在物联网相关企业从事物联网的通信架构、网络协议、无线传感器等产品及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制造、管理及设备维护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9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比30%,博士占比30%,全部具有硕士及以上学历,且多数教师具备企业实践经验或相关行业认证,5人取得全华为HCIP工程认证。
近年来,学生在各类物联网相关竞赛、考研录取中屡获佳绩,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且深受用人单位好评,许多毕业生已在物联网行业崭露头角,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
二、专业学科特色及办学成果
(一)政校企合作
2023年10月,由赣州市政府、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与我校共建的“电子信息现代产业学院”揭牌成立,产业学院的成立进一步深化了产教融合程度,拓宽了学生的实习就业渠道,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人才培养与技术支持的平台,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互利共赢,开启了专业发展与产业升级协同共进的新篇章。

图1 电子信息现代产业学院揭牌成立
该专业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赣州市政府共建“电子信息现代产业学院”,形成了“产、学、研、转、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校企合作,引入华为ICT认证课程,推进华为自主创新技术与专业课程深度融汇,专业按照“构建完整体系,突出专业方向,强化工程实践”的原则,建有物联网实验室、嵌入式系统实验室、现代通信实验室等二十多个实验室。学生在实践中能够接触到物联网工程的各个环节,提升工程实践能力。
专业紧密对接江西省和赣州市的行动计划,聚焦地方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需求,开展技术创新项目研发,助力地方产业的数智化升级,构建了“就业之家+产业学院+实训基地”三元融合的就业促进模式,通过导入华为公司资源,满足赣州重点产业的人才需求,为学生提供就业、招聘等多重服务。



图2 产业学院与实验室

图3 教学平台资源
(二)学生科研成果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积极参与物联网应用、通信技术、人工智能、科研应用、创新创业等活动,图4所示是本专业学生部分课外创新实践作品,包括工业检测与控制、人工智能应用、物联网应用等系统。

(1)天气监测系统 (2)智慧矿山系统监测系统

(2)智慧家居环境监测系统 (4)智慧锅炉监测系统
图4 学生实践作品代表


图5 学生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三)重视考研指导
考研报考率接近50%,录取率近四年平均18%以上,300分以上占录取人数的50%以上。


(四)学科竞赛获奖代表
学生近4年累计获得国家级奖项10项、省级奖项30余项。





图6 学科竞赛及获奖
三、毕业生未来发展方向
本专业培养主要集中在物联网及相关领域的技术研发、应用开发、系统集成、运维管理、技术服务等方面。
1. 技术研发与创新
物联网硬件研发:从事物联网传感器、智能设备、嵌入式系统等硬件的研发工作。例如,开发高精度传感器、低功耗智能终端设备等。
物联网软件开发:专注于物联网平台、应用软件、操作系统等软件的研发。例如,开发基于华为HarmonyOS的物联网应用,或参与物联网云平台的开发与优化。
通信技术研发:研究和开发物联网通信技术,如NB-IoT、LoRa、5G等,提升物联网设备的通信性能和可靠性。
2. 应用开发与系统集成
智能家居与智能城市:参与智能家居系统、智能城市基础设施(如智能交通、智能安防)的开发与集成。例如,开发智能安防监控系统、智能照明控制系统等。
工业物联网:为制造业企业提供工业物联网解决方案,实现设备的远程监控、故障诊断、生产优化等。例如,开发工业物联网平台,实现生产设备的智能化管理。
农业物联网:开发农业物联网系统,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实时监测、精准灌溉、病虫害预警等。例如,开发智能温室控制系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3. 系统运维与管理
物联网系统运维:负责物联网系统的日常运维管理,包括设备维护、故障排查、系统升级等。例如,维护大型物联网云平台的稳定运行。
网络安全管理:保障物联网系统的网络安全,防范黑客攻击、数据泄露等安全问题。例如,开发物联网安全防护系统,确保设备和数据的安全。
数据分析与优化:通过对物联网设备产生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和系统优化建议。例如,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优化生产流程,降低能耗。
4. 技术服务与咨询
技术咨询与方案设计:为企业提供物联网技术咨询,设计物联网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例如,为传统制造业企业提供物联网升级方案。
技术支持与培训:为企业提供物联网技术支持,包括设备安装调试、技术培训等服务。例如,为客户提供物联网设备的使用培训和技术支持。
5. 自主创业与创新企业
创业机会:凭借专业知识和技术积累,创办物联网相关企业,开发具有创新性的物联网产品或服务。例如,开发智能家居品牌,或创建物联网技术服务公司。
参与创新项目:参与国家和地方的物联网创新项目,推动技术的产业化应用。例如,参与地方政府的智慧城市建设项目,或加入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物联网科研项目。
6. 继续深造与学术研究
攻读研究生学位:选择继续深造,攻读物联网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相关专业的硕士或博士学位,从事更深入的学术研究。
科研与教学:进入高校或科研机构,从事物联网相关的科研工作,或担任教学岗位,培养下一代物联网人才。
7. 跨领域发展
人工智能与物联网融合: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智能物联网系统,实现设备的智能化决策和自动化控制。例如,开发智能安防系统,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实现人脸识别和行为分析。
大数据与物联网结合:利用大数据技术处理物联网设备产生的海量数据,为企业提供数据驱动的决策支持。例如,通过数据分析优化物流配送路线。
区块链与物联网结合:探索区块链技术在物联网中的应用,提升物联网系统的安全性和可信度。例如,开发基于区块链的物联网身份认证系统。
四、培养方案简介
专业培养目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顺应国家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需要,引入OBE教育理念,即“成果导向教育”,强化目标引导下的因材施教及学以致用。本专业培养具备电子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等信息领域宽广的专业知识,能在物联网相关企业从事物联网的通信架构、网络协议、无线传感器等产品及系统的研究、设计、开发、制造、管理及设备维护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掌握物联网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具备射频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传感技术、国产自主可控技术等信息领域宽广的专业知识,具备物联网感构建、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具备物联网方面的编程开发的基本能力,具备物联网方面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了解物联网技术的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方法。掌握本学科所必需的自然科学基础、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好的人文科学基础。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技术获取信息的基本方法。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能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毕业生经过5年左右的工作实践,应达到的预期目标:
(1)具有健康的身心、良好的科学人文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坚守职业道德规范,正确的工程伦理观,在物联网相关实践中能综合考虑环境、法律与可持续发展等问题。
(2)具有宽广的自然科学基础,扎实掌握自动化基本理论与专业技能,能够对物联网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提出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3)具有跟踪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前沿,具备良好的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适应未来的物联网技术发展要求;
(4)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并有一定的全球化意识和国际视野,能结合物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现状,参与本领域的国际合作与竞争;
(5)具有较强的团队合作与组织管理能力,较好的领导能力和工程项目管理能力,能综合物联网技术和资源、组织协调,正确做出计划和决策。
五、专业毕业要求(包括学分要求)
毕业总学分要求:172分。
课程模块类别 | 毕业学分要求 | 占总学分比例 |
公共基础课程 | 60.5 | 35.2% |
专业教育课程 | 64.5 | 37.5% |
集中性实践教学 | 32 | 18.6% |
综合素质与双创教育 | 15 | 8.7% |
合计 | 172 | 100% |
六、主要专业课程
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电路、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信号与系统分析、计算机网络、现代传感器技术、射频识别技术与应用、无线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工程设计与实施、物联网信息安全概论、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及Hadoop应用等。